序言科学主义的一元论是一种人们不愿把握复杂问题的结果,而弗洛伊德并没有认可这种前提或者其他什么前提,他关注偶然的事实。
我们是用概念理解世界的,这个概念也并非出自经验,而是语言。因此,弗洛伊德在最开始分析自己来处理神经症。
超我是以纯粹语言支撑的,它本身不存在法则。本我也并非一个假设的向度,也并非主体的冲动,id无法到达。
分析的目的并非是自我控制、激情(幻想)的消失,而就是为了能够不断地辩证自身。
阻抗时刻对弗洛伊德的技术性著作的评论的介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主要有:人格理论、结构理论,但是弗洛伊德理论的同一性并不在这些技术中。
当前精神分析的僵局:局限在主客体的二元关系中。而实际上,没有第三者,二元关系是不稳定的。(此时拉康还是注重于三元关系)
主体的历史性重构是在分析中最关键的(也就是主体究竟是什么,可以从自由联想中发掘),这也是精神分析一直能够保持活力的原因。而重构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重构的形式,因为重构过去的主体只是从一个假象变为另一个假象。
自我心理学的每一个成就都其实在说明,自我的结构就是一个症状,一个人类的精神疾病,尽管它是人们唯一可以接触到的东西。
对阻抗问题的 ...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中医:阴阳->五邪
倪海夏说道是阴阳,这里有点问题,其实道就是太极,就是辩证法。道这种方式包含了气(符号系统)、形(实在、想象),阴阳应该属于形这一部分,然后阴阳生万物。
在阴阳基础上的形神之分:形也就是能够直接想象出来的东西(比如手,属于阴),神也就是借助质表达的东西(比如手施加的力量,属于阳)。
“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人不仅要注意形还要注意神,神也就是精神(比如无欲,保持开心)。
长寿的要诀:持满,御神。
五行相生理论(气的五行相生,火木阳,水金阴):木(肝)->火(心)->土(脾)->金(肺)->水(肾)-> 木五行相克:木->土->水->火->金->木
五邪举例(以心病为例):
心脏本身有病:正邪;
肝脏有病导致心脏有病:虚邪;
脾脏有病反过来影响心脏:实邪;
肝脏的问题导致了被克的心脏出了问题:微邪;
肾脏有问题导致克制的心脏出了问题:贼邪;
针灸的原则:实则泄其子,虚则补其母。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
情感过分导致五行生病:
怒:肝
喜:心
思:脾
爱:肺
惧:肾
(女七男八)肾 ...
卷一——论五行及六十甲子吉凶原造化之始天地初开,混沌一气列子提出了万物发展的状态:
太易:虚无,未见真气。(无名的状态)
太初:气生,但阴阳未明。(有符号了,但是没有进入象征界)
太始:阴阳清晰,万物形成。(有结构了,但是还没有辩证出内容)
太素:万物发展成熟,各具其形。(内容产生,结构被内容推翻,出现了God is God,想象界产生,同一性的假象产生)
这里有意思的点:
关于“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的断句,若是根据上述理解,那可以是“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这样“太始”作为“万物之始”才可以用“无”这个名去解释,而若是断成“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那么“太始”则是无名,这里的“无名”要理解为前符号系统的状态,有点像上述的“太初”。
太初:理
太虚:气
太素:象
太乙:数
太极:对理、气、象、数的合称,混沌之前虽然一切都是混着的,但是已经预设了(辩证法)理性结构,理混在道中,称为太极。
诸家论太极庄子认为:道是气形之前的状态,而太极是气形已具而没有名的状态,因此庄子认为道在太极之先,而实际上,道作为辩证法的起点本来就是预设了其理(理在道 ...
序这里依旧是以欲望为出发点的,继承了佛教的一些思想,即生命就是一团永恒的欲望。本书将人欲分为“金钱、生命、色情、名声、贪欲”,其实也就是“拜物教、终极关怀、菲勒斯原乐、象征关系、他者原乐”这些东西。
五术的综合利用法这个“山医命相卜”是张耀文伙同日本透派组织出来的一套算数游戏,五术的物种方法有三阶段,一共有15种五术。五术分为“命、卜”,“山、医”,“相”的三形态。
《大法透宝》命·卜独秀贵伶仃,花开水必平,奇门分彼我,赶趟壬难明。山·医药石保平安,山延大去关,人三天四五,福寿自金丹。人相命卜与山医,根因种一批,拟知花与果,面掌泄天机。命·卜(解释)紫微斗数推命术中的出生图有许多好宫,不如有一个特别突出的好宫才是好的先天运的人。子平推命术(四柱推命)的行运,喜神运长的,不如有一、两个突出的鸿运的较易成功。奇门遁甲术分成彼我的对立关系来看,判断较易正确,没有彼我关系的占事,须看太乙数术法。由许多事物中选择一事的占卜,用六壬神课的方术是不适宜的,须改用奇门遁甲术。山·医(解释)针灸或方剂的医,只能保护人类平安无事,但不能延长人的死期。只有“山”(仙道)才能延长人类的死期,只有熟心此道(指 ...
现在,职场女性遭受不平等对待似乎已经变得合理,诸如“女性要结婚生子会请产假,这样会对企业收益造成损害,因此不招聘女性是情有可原的”、“在一些工作场景中,比如体力劳动,男性劳工比女性劳工生产效率更多,因此女性劳工获得的薪酬更少”这样的言论屡见不鲜。在剖析这些逻辑的问题或者逻辑本身是否合理之前,我们需要先究清在这些言谈中的“女性”、“男性”究竟是什么意思。
性化的理论在这里适用。正如自我的确定必须要有他者的确认、主奴辩证法中主人的位置需要奴隶确认,性化中的女性是男性需要确定自己性别构造出来的一个“性别”。这样说下来,“女性不存在”也比较好解释,因为性化本身是纯粹荒谬、由阳性逻辑下男性控制的,换言之,并非是本来在符号系统中就存在“男性”、“女性”,而是先是有一个偶然、突兀的一个对象,然后该对象为了确定自己在符号系统中的“主人”地位,强行找了一个看似与他有差异化的“异性”来保证自己存在的合理性。
职场中,女性地位同样如此——并非因为她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女性才受到不平等的工作待遇,而是因为工作环境中,需要有这么一个弱势群体才选中了一类人去遭受不平的对待(否则一个突兀出现的上位者进行剥削就显得没这么 ...
Lesson 5动态调试入门开启调试的方法(jeb好像也会自动开启目标进程的调试模式):
在AndroidManifest.xml加一行配置:android:debuggable="true"。
使用XAppDebug开启目标app的调试模式。
adb调试开启server:
1adb shell am start -D -n com.zj.wuaipojie/.ui.MainActivity
这里的-n参数,首先是报名(MT、NP)可看,斜杠后是AndroidManifest.xml里的启动类,比如这里是android:name="com.zj.wuaipojie.ui.MainActivity",斜杠后就是启动类去掉包名——.ui.MainActivity。
server启动后,雷电模拟器一般直接就自动开始调试了,然后使用jeb附加进程调试即可。
jeb的一些指令:ctrl+B下断点,F6步入,F7步过。
Log插桩将日志所需的dex文件加入到app的包中,改名为classes{x}.dex的形式,然后在需要打印的地方 ...
非常不错易懂的拉康入门文章,春节期间一口气看完了,笔记分享给诸位。
那么,写给需要精神分析的人——精神分析为何而存在?精神分析是一种临床实践精神分析不是精神科医疗、心理咨询治疗的疗法之一,是一种独立开来的临床实践。
使用语言的临床实践精神分析只使用语言作为治疗手段,自由联想和解释是推动治疗的步骤。
除了自由联想和解释,临床心理学还创造了其他的一些手段来加强心理辅导的效果,而拉康派精神分析只使用自由联想和解释,因为其他的技巧在拉康派看来都是无意义的。
关于无意识精神分析第一特征就是无意识,对其可以简单理解为“存在于自己当中,不知不觉间激发、驱动自己的东西”。
拉康是临床家拉康出身就是医生,但是其思想主要被放在文艺邻域研究。
精神分析过时了吗?精神分析不受待见的原因主要有:时间(会谈时间不确定性)、金钱(价格高,不接受医保)、心理负担(自由联想时会有负担,分析者会控制要说的内容)。
效率化的意识形态精神分析主要要解答生活方式应该如何——精神分析伦理学,而一昧的追求效率,就已经陷入了不对效率进行反思的境地了。
表面症状并不意味着一切而为什么要思考这些伦理问题,因为他和潜抑是相关的,不解决症状 ...
一般对恋足的分析会将其归类为恋物癖的一种,也就是在俄狄浦斯第二阶段中,儿童拒绝承认母亲的阉割——也许有什么可能性,母亲无论如何都拥有阳具,继而将别的什么东西作为阴茎的替代贴给女人,恋物的客体成为阳具的化身。但很显然,在神经症的“正常人”里,恋足也不少见,因此这里要将恋足癖和恋足情结做一个简单的区分:
恋足癖:倒错结构下恋物癖的一种形式,只能通过相关的恋物客体才能获得性高潮;
恋足情结:神经症结构的一种偏好,主要见于强迫神经症;
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的是恋足情结。
生理学上,对恋足情节有一些器质性的解释,比如认为在大脑皮层中的感应区,负责生殖的神经元和脚部的位置相近,于是人就会将二者关系到一起。这种解释有一定道理,恋足情结显然是将足和阳具关联了,但是为什么恋足情节常见于强迫症结构的男性,具有同等感应区的癔症就比较少见?又为什么偏偏是恋足呢?
文化领域里,对恋足情结的解释无非是“裹脚陋习下的思想残余”,但与其说是裹脚陋习导致的恋足,毋宁说是强迫神经结构已经预设了对足部的依恋,而这种恋足情节才引发了裹脚陋习,裹脚陋习的文化残余又进一步回溯性推动了恋足情节,这便是精神的无声编织。
要纠清强迫结 ...
令人作呕的生理学(心理学)词汇最近一段时间看到不少所谓的心理学术语,其实不过是父权主义、罗格斯中心主义视角下拜物教包装出来的玩意,其内核依旧是资本主义,因此沿用本雅明的“生理学”来描述这些玩意儿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这个专题会处于连续更新的状态。
MBTI不用说主体认同是在两次反射下缝合出来的一个宇集合这样复杂的理论,单单用1/16和1的关系就可以看出来MBTI这种性格划分的错误:若所有人都是1/16,那么设计这个分类方式的人自己作为1/16如何构想出完整的1?
也许会有人说,作者可以观测出他人的性格特征来设计这样的分类学。这种论述既然已经承认了敞开的主体间性,那么为什么还要赞同MBTI这么一个封闭的结构划分?这不是和惠子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一般的荒谬么?
这种性格分类的核心错误依旧是肯定了1,即预设一个健康、完整的心理结构,然后将所有人都填充到这样的结构中去。但是谁保证了这个1?谁说存在一个绝对健康的心理结构的?为什么主体就一定存在一个预设的结构?
情绪价值情绪作为一种此在展开的方式,后续接了一个“价值”这样一个词语显得极其的不伦不类。
既然情绪有价 ...
海德格尔将“常人”定义为此在操劳着消散于世的非本真状态,而要从非本真通往其所谓的本真状态就需要一种本真能在的此在式的见证,即决心:向来因为落后于自己的可能性而有罪责的此在终于在良知的评判声中回到了曾经背离着闪避的本真能在面前。处于“不之状态”的罪责能在,在终极可能性——不可能的可能性,也就是死亡面前,回到了自身,这也所谓的“向死而在”。这样的思路也能与一般的流俗的“觉醒”的概念一致:我们在遭遇到一个外界的入侵后终于发现自己的原来的问题,然后不断改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在这样的观点下,所有的“常人”就都在等待着一个拥有“天命”的人去带领着去抵达本真的领域,这个拥有“天命”的人在遇到所在的社会遇到危机后第一个“觉醒”。
不妨以一种集合论的方式去看待海德格尔的“不可能的可能性”,这时它是一种纯粹否定。个体的被确立首先就是一种对自身的否定,也就是“我是我”——自我设定自我本身,而自我设定自我本身是基于我的一个空位,也就是自我设定非我。正如黑格尔的“God is God”,“God”作为一个全集在“is”这个系词的作用下期待一个更具体的子集合的谓词来具体化自己,但是它遭遇了是“God”这样的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