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褪色的语音
永不褪色的语音
Ivoripuion在《永不褪色的山楂林》中有这样一个桥段:秦阳为了隐秘地表达对学生马塞的爱意,告诉马塞俄语中“你好”的表达是“Я люблю тебя”并期待马塞以相同的语音回复,而实际上这句话的含义是“我爱你”。这句话在我看来正是山楂林永不褪色的标记,要揭露这个标记,我们须要了解下在语音接收方不了解语音意义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首先不妨以欲望图1草描下说话时语言系统发生了什么:
- 横轴:表示能指链,代表能指链历时性的展开;
- 转向的线:主体构成的矢量图,这里可以看成正在言说的主体;
- 右下角的空心三角:前语言的主体;
- 被划的$:被阉割的主体,这里可以看成能了解语音意义的主体;
从语音角度来解释欲望图1:主体在说话时,被语言系统所认可(右边的交叉点),并产生了意义(左边的交叉点),最终产生了自我认同,经过语言确立了自身的存在。右边的交叉点是大他者的位置,而左边的交叉点是大他者给出的讯息,也就是意义的位置。
语音因而是一个回溯性的动作,正如句子只有被标上句号才是完整、有意义的,语音在被表达后也只有通过回溯性的建构才能获得意义。在这样的建构中有两个步骤不可或缺:
- 语音被听到,或者说被大他者听到;
- 语音被听到后被整个语音体系认可,也就是在象征界得到大他者的认可;
但是大他者是匮乏的,它不能完全将语音这个人类的语言能指完全象征化,语音中不能被象征化的、被象征系统排除的剩余就成了冲动四种部分对象的语音,这样的语音扮演了一个objet petit a的角色。当我们能理解别人的话时,语音本身就已经被我们排除了,语音正是以一个不在场的在场才能表达含义的。当主体面对这样的一个语音时,他也就面对了实在界的呐喊、象征界的哀嚎,面对了他者发出的要求与需求的裂隙。
回到《永不褪色的山楂林》的故事中,当秦阳不能表露心意,只能用一段她明知学生无法了解的俄语“Я люблю тебя”去表达爱意时,实则是在马塞这个主体面前将自己这个大他者的空洞扩大——她向马塞发出了“爱”的要求,但是这个要求和她根本的需求存在无法缝合的裂隙,马塞也只能无措、复读式地言说这个句子去回应老师,然而这个回应更像“Che vuoi”的询问。
当马塞在老师死后不断回想起这句语音时,他无非是在想老师究竟想表达的是什么,然后无论怎么想他也弥补不了当时的遗憾。马塞也只能在喃喃自语中,不断地强迫性重复“Я люблю тебя”以期能缝合永不褪色的语音后的对象a给予他的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