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技术的基础

倾听与听见

我们通常的倾听方式忽视或者拒绝了他人的相异性,换言之,我们的倾听有立场/预设/偏见/习惯性地用之前的经验去理解。分析家也不能屈从于共情,因为这些共情反而往往适得其反。

表达共情地技巧:分析者给了一个艰难处境,分析家可以要么给一个富有同情心的神情,要么回复一个温暖的“嗯”。

分析家能“真实”了解分析者的诉说的前提,往往是分析家不再将分析者的境遇与自己的对比。

上述的这些倾听都是在想象界上的倾听——试图去听出其中的“意思”,在这种状态下,任何与分析家“ego”无关的都会被忽略掉——含糊不清、结巴、咕哝、引起误解的言说、首音互换、停顿、口误、模棱两可的措辞、词语误用、双关语等等都被忽略了。

分析家在想象的模式中运作得越多,她能听到的就越少。

推迟理解

分析家必须对分析者表现出一种严肃的兴趣,用对分析者来说未知的方式去关注/理解分析者的言说。

分析家也不能明显表现出对分析者言说的怀疑,否则会导致分析者的逃走——去找一个他那边的人,而是要逐渐的进入一种抛出对分析者言说的怀疑的状态。

倾听需要暗示我们正在专心听,而不需要暗示我们是否相信我们所听的——这往往需要使用不同长度、语气和强度的各种“嗯”和“哈”来表达倾听。

当分析者给出空闲的时间让分析家说话时候,分析家必须鼓励分析者继续进行言说,这种鼓励、驱使分析者进行言说应该是非常主动的。

“自由悬浮注意”

“自由悬浮注意”是说分析家专注于分析者一段陈述和另一端陈述的内容而非含义,试图在其中发现什么是新的和不同的(其实就是专注于象征和实在的维度,而非想象界)。

这是一种至少抓住某个层面上的意义的专注,并且听到所有的话及其被讲出来的方式,包括速度音量语气感情停顿犹豫等。

也就是说,分析家应该专注于分析者用于表达自己意义的方式而非意义本身,

自由悬浮注意是一种旨在教我们不带理解的去倾听的实践。

故事说不通(或者太说得通了)

分析家的部分工作就是让分析者不认同的观点也被说出。

有时候,分析者自己的故事和情绪是相悖的/和故事的背景是相悖的/很多的内容被省略了,比如既然分析者会说出这么让他泰然自若的话,为什么他会说呢?

这些留白/相悖的话就是和压抑相关的,

分析的怀疑逻辑

分析者的每句话在分析中都是可疑的,因为这些话都带着一定的目的:或是让分析家产生情绪,或是支持/摧毁某个意向。

分析者言说的运作依据大量旨在压制无意识的机制,但是这些机制总会失败,压抑物总会回归,比如经常是因为最先进入脑海的
中的词语之一对那个人来说是令他烦扰的。

分析家还需要关注分析者突然的反语,比如避重就轻、突然的转折等。类似的,很多其他的修辞手法,比如赘语,题外话,拐弯抹角,撤回等都是一种压抑的表现形式。

只听到我们想听的

知觉和语言的关系也在分析中很关键,精神病会出现“门控”失效的问题,即无法过滤掉无关的刺激——精神病患者有很多“感觉超载”的例子。

而门控失效和语言失能也会有辩证关系:可能不是门控困难导致语言习得的问题,而是语言习得的问题导致了门控困难。

一个临床工作者最基础的能力是可以听到口误和结巴。

培训的陷阱

培训的陷阱实则就是大学话语的陷阱

提问

分析家的提问也是至关重要的,往往地,分析家提问会比她需要提的要多的多,而事实上,分析家说的越少,他提的问题可能就越清晰。

举个例子:

  • 分析者:我上小学里那会儿困难重重,因为我们老是搬家。
  • 分析家:搬家?

分析家要让分析者细致讨论特殊事件,以及梦、白日梦、幻想这类无意识产物。分析家一方面不能强迫分析者暴露他们没有准备好暴露的事件,但也要鼓励分析者去讨论痛苦/艰难的话题。

分析家也需要保证分析者能去讨论这些艰难/痛苦的事情:不是今天,就是明天。如果不鼓励分析者去说,可能会导致分析者再也不去说地恶劣后果。

分析家在提问时,要尽量直接重复分析者原本的词句,否则会出现上述类似的情况:分析家似乎不赞同分析者的语言。

分析者的笑声往往也很关键,需要注意笑声背后的事件/情绪。

此外,当分析者使用的语言并非母语时也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此时分析家要鼓励分析者用母语去说一些梦这类场景下关键的词句/短语。

上帝在细节中

一些分析家忽视的关于分析者的细节(诸如事件发生时的家人名字、自己的年龄等)反而是很重要的事情,和创伤有着紧密的联系。

得到我们想要的

由于我们构造问题的方式部分地决定了我们得到的回应,因此我们尽可能地需要提出开放性的问题,避免某些情绪/事件的关键词出现让分析者不得不选择。

问题越开放,答案就越意外,越出乎意料, 并且通常越有成效。

我不知道为什么

分析者只有自己自发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开始怀疑自己的经验时,她才开始进入分析——这样的关于自己的问题才是分析进行的动力。

我们日常的生活是“不想知道的”,而分析家最大的难题就在于找到一种方式,在他的分析者身上激发出这样一种“想要知道”的投入。往往的,分析家会用自己“想知道”的欲望去激发分析者:

是他坚持提问,才使得他成为分析者的怀疑之因,成为分析者想知道为什么的欲望之因。(人的欲望是大他者的欲望)

标点

说话者自己的停顿、略过某些词、强调某些词、含糊带过某些词,都可以看作是标点,分析家可以强调重复分析者模糊的词语、让分析者讲得慢一点、解释的全面一点,让分析者原先的标点发生转变。

分析家的部分任务是去提供一个略微不同的标点,引出分析者的言语“文本”中之前并未显现过的意义,让分析者在那里发生变化。

对准压抑

分析家的标点需要对准压抑:重申,用强调的语气重复,或者在句子后面着重地“嗯”。一些常见的例子:

  1. 分析者经常要说某些词,然后又中途停了下来,接着又用了一个新词,有时这得考虑另一种解读。
  2. 词经常从一个错误的位置开始。
  3. 话经常在讲出后,声音却逐渐减弱。
  4. 在句子的中间停了下来,然后开启了关于一个不同主题的新句子(例如,“我真地想……不管怎么说,关键是……”)。
  5. 在句子中间停了下来,并且重构了句子。

这里的标点可以是转换标点,也可以是逗号<->句号这种句段轴的更改。

分析家要非常注意言语中回避掉的内容,并确保丢失的部分尽可能被还原。

还有一些场景会比较需要注意:

  1. 陈述前面的否定声明。
  2. 一个想法最初看起来是对当前话题的一种分心或绕行,但经过探索后,经常被发现是十分贴切的。
  3. 为了淡化某些事件的重要性而随意作出的评论。
  4. 分析者对梦中的一个事件或人物在随后的会谈中需要重新聊起来。

持续强调故事(叙述一个特殊事件、一个家庭动态、一个梦、一个幻想,或一个自日梦)中被省略了的部分,才使得分析家能够继续对准压抑。

无端的否认和过分强调的断言

分析家也应该标点无端的否认,比如:“我不认为这个和xxx有什么关系”(暗示了“有”)、““不是我说你,但是……”(暗示了分析者的某种批评)

类似的还有“过分强调的断言”,比如“我绝对以及肯定记得,而且是明白无误地记得……”(暗示了并没有这么深切地记得)。

脱离语境

标点某人话语的明显方式是逐字重复给他听,比如强调一些修辞手法相关的形容词等。

一些惯用表达具备着歧义性,这种歧义性往往在分析者的语境中才是歧义的,分析家需要着重强调这些歧义性的词、短语。

欢迎“不连贯性”

在分析之初,有些无意识的表现不足以标记,此时分析家需要标记、重复、强调任何暗示了分析者跟分析家讲话时正在极力讲清楚的东西。当分析者开始脱离其预期的连贯性、固定的话题时,分析家要鼓励这种偏移的行为,并且暗示分析家不要求分析者讲得连贯。因为,在刚开始,往往是分析者的自我在迫使分析者讲得连贯。

此时,分析家在努力强调分析者不只有单一心灵的状态:还有一个象征维度。

分析家作为艺术家

艺术家和他人看一个东西总是能看到不一样的东西(视差),分析家也是类似的,分析家使某些就在那里等待被听到的东西显现出来,而且没有分析家的帮助就无法做到这一点。

切分(弹性时间会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