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minarⅣ

导读

第一到第五讲

第一部分讨论的主要内容是“客体缺失的理论化”:

  1. 什么是缺失的客体;
  2. 三种类型的缺失以及它们的发展性展开;
  3. “恐惧症”和“恋物癖”中缺失的客体;

客体关系理论的人的思想:童年早期的经历会导致一个人的最初照顾者的形象内化,这个内化的形象就是客体,而内化的往往是局部的,也就是部分客体。同时部分的客体会在某一时刻整合,形成好的/坏的他者。

这里的客体和和主体区分的客体不同,只是一个心理表征,是和主体关系在一起的。

拉康质疑了客体关系理论的几个点:

  1. 这些客体关系理论家强加于弗洛伊德的生物学解释;
  2. 对客体的整体概念提出了异议,无论它是关于婴儿期的某种和谐概念,还是对于客体的剥夺或饱和所带来的挫折感的过分强调;

重要的并非是客体,而是客体的缺失。客体的缺失和童年的满足感相关,会激发人们通过一种不可能的重复来重新发现该客体,分析就是关注寻找的东西和发现的东西之间的空隙。

然后寻找的东西,其实就是现实原则下起作用的客体:通过现实原则产生的客体是起面具作用的客体,用来抵挡在主体世界背景中运作的原初焦虑。

三种类型的缺失:

  1. 挫折:想象界的损害,缺乏一个实在的、原初的客体,造成缺失的是象征母亲;(这个“frustration”永夜微光翻译的是欲求不满)
  2. 匮乏:一个真正的缺失或空洞,在这里缺失的是象征客体,说是象征客体是因为这个客体已经被列入象征系统了。
  3. 阉割:象征性缺失,缺失的是想象界客体。

三种缺失是出于一个发展中的:

  1. 刚开始,孩子和一个原初实体有关(在思维形成之前,我理解就是ego形成之前),这个原初实体是奶瓶/乳房——作为婴儿食物来源,此时的照料者就是象征母亲——她的不在场(在婴儿眼里本应在场)导致了实在客体的缺失,形成了挫折。
  2. 于是,象征母亲的不在场导致了实在客体变成了不在场的象征客体,作为照料者的爱的化身也在这个在场/不在场的场景中被夺走——爱的象征客体被夺走导致了真实的匮乏,于是孩子为了找回获得这个爱,它不得不成为菲勒斯本身。
  3. 孩子最终发现,它无法夺回从真实父亲那里拿到的母亲缺失的象征菲勒斯,母亲也是匮乏的,父亲在此的作用:禁止孩子对(想象)菲勒斯的认同,同时引入一种关系,让孩子可以认同超越这个菲勒斯的可能性,用其他的被象征解构包裹想象客体替代他(其实就是象征菲勒斯),这也就是象征阉割。

恋物癖客体为母亲缺失的菲勒斯提供了象征性的替代,而恐惧症客体为象征性的阉割提供了想象性替代。

恋物癖给了那个客体一个幻觉:它是一个无生命的物体,让它更加完美地令人满足,不会让主体失望,这个客体丧失了所有的主体性,因此也就缺失了一个匮乏的主体——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实际做爱中,恋足癖并不会真的一直把玩足。

逻辑顺序 缺失 客体 能动者
1 想象的挫折->想象的损害 实在客体 象征母亲(缺席、失败)
2 实在的匮乏->实在的空洞 象征客体(在场/不在场的爱) 实在母亲(全能的存在)的匮乏
3 象征阉割->象征性债务 想象客体(菲勒斯、想象性认同) 象征父亲

客体也可以被代替,导向性倒错。

6-8